“今天又挖出什么文物啦?”近日,大街小巷里常有新发现的老山汉墓的议论。然而,北京文物界一些专业人士的看法却恰恰相反,甚至做出“过不了多久就会‘凉’了”的断言。
经记者调查,他们的忧虑不无道理,北京大多数遗址博物馆在发掘之初轰动全国乃至全世界,但随后却门庭冷落车马稀,除定陵一枝独秀外,周口店、两周燕都、大葆台、辽金城垣等遗址博物馆大都处在一种维持状态。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历史最为久远,是公认的世界文化遗产,据该馆馆长蔡炳溪介绍,1953年开馆至1981年全都不收费。1982年开始收费,曾在1986年创下年参观人数14万人的记录,以后每年递减,至1999年,只有4万人。其中有组织的学生团体占了30%至40%,另有五六千的外宾,零零星星的散客每日不足百人。大葆台西汉墓1974年发掘,1983年开馆,现在每年参观人数约两万人,外宾不到一千人,学生团体和散客各占剩下的一半。辽金城垣博物馆和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1995年相继开馆,每年的参观人数分别是五六千人和一万余人。“辽金”主要是学生;“燕都”95%以上是学生团体和国内团体,国内团体参观还是依托韩村河旅游,成为其附属景点才引来客源。
相比之下,位于平谷金海湖公园景区内的上宅文化陈列馆和延庆靳家堡乡的山戎文化陈列馆处境更为艰难。从1990年前后建馆至今,一个是几乎卖不出票,另一个每天只能卖四五张。除了考古专业人士、外国游客和学生之外,只有零星的游客持北京地区博物馆年票参观,对学生团体全是免费参观。“上宅”馆长陈玉生介绍,他们本想依托金海湖能吸引些客流的;“山戎”馆长刘兴忠介绍,由于考古研究尚未出定论,他们馆连简介都没有,馆内除了十个墓坑之外就是些复制品,尽管景点位于古崖居和松山旅游沿线上,也无济于事。
在采访中,几乎每个馆长都强调了资金缺乏、专业性过强、交通不便这三个影响观众参与的因素,但面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后人的这种“守株待兔”式经营管理方式是不是也该改一改呢?
首都博物馆原馆长、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马希桂提出:应该早日开发北京遗址博物馆系列游。将周口店猿人遗址、新石器时期的“上宅”、西周“燕都”、春秋战国时的“山戎”、西汉“大葆台”、辽金城垣、明代定陵联合起来,让游人按历史顺序参观,从整体上了解北京历史,但这七处遗址又分属中科院古脊柱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延庆及平谷县文物局、八达岭特区,谁来出面协调成了大问题。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北京市现正在制订《北京市博物馆管理条例》,据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刘超英介绍,这份针对于改善北京博物馆现状的我国首家博物馆行业专门法规将于2000年6月出台。届时,将会出台有更多优惠的政策来扶持北京博物馆事业,北京市文物局也将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作为北京博物馆的主管单位出面与社会各界协调,深入开发北京博物馆资源,使之在保护收藏文物的同时,成为大众深爱的宣传北京历史文化的课堂。